康有為 (1858~1927) 中國近代資產階級改良派領袖,后為保皇會首領。原名祖詒,字廣廈,號長素,又號更生, 1858年3月19日生,廣東南海人,清光緒進士,授工部主事。
康有為生活在清朝國勢日蹙,內外交困的年代。目睹外國列強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敗。激于愛國熱忱,從1888 年至1898年,曾先后七次上書光緒皇帝,要求變法。

他在著名的《公車上書》(1895)中建議“變法成天下之治”,并先后組織強學會,圣學會、保國會,辦報紙,宣傳改良主義理論,1898年依靠光緒皇帝發(fā)動變法維新運動這一史稱“百日維新” 的“戊戌變法”,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具有進步意義,但以遭受慈禧太后的鎮(zhèn)壓而失敗。
康有為逃亡海外,先組織保皇會,后改名國民憲法政會,反對孫中山領導的型材拉彎機價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,1912年,他組織孔教會,鼓吹尊孔復古,1917年又參加張勛的復辟活動,政治上愈趨墮落,1927年3月病死于青島。
康有為早年學程朱理學,后轉崇陸王心學,中年接觸了西方文化,因此,他的思想具有新舊并陳、中西雜糅 特點。他主張“漸進”而反對“驟變”,提倡“托古改制”,這是他一生開始主張“變法”,后來轉變?yōu)椤氨;省保M而反對 民主革命的思想根源。
在近代教育史上,康有為是“教育救國論”的宣傳者,他把教育作為“救亡圖存”的重要手段。他認為國家的疆弱是以文化教育是否發(fā)達為轉移的,西方國家之所以富 強,“不在炮械軍器,而在窮理勸學”。
“窮理”就是研究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,“勸學”就是普及教育。因此,他多次呼吁清政府興辦新式教育,引進西方型材拉彎機價格學校制度和科學技術。“變科舉”、“興學校”是康有為教育思想的核,心內容, 也是以他為首的近代資產階級改良派在文化教育領域實,行“變法”的基本政策。 |